“醫生,我是風濕或類風濕不?”這是患關節炎的老年人就診時常問的,還有人來就診時就已給自己診斷為“風濕”,甚至開始用藥。其實,在老年人中,患骨關節炎的比例要遠高于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性比例。

  風濕性關節炎臨床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,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,受累關節多為膝、踝、肩、肘、腕等大關節。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病,常在30-50歲發病,主要癥狀有關節發紅、發熱、腫脹。
  
      骨關節炎是退行性病變,多見于50歲以上者,通常影響遠端關節或負重關節,如髖關節、膝關節、脊椎等,癥狀常見關節疼痛、發熱、活動受限。

 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在用藥上略有不同:軟骨保護劑,最常見的是硫酸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,可改善關節功能,適合老人服用;慢作用抗風濕藥,如柳氮磺吡啶、羥氯喹等,可延緩病情,但起效較慢;皮質激素,如潑尼松、氫化可的松等,有抗炎消腫作用,但長期用副作用較大,需遵醫囑服用。